梅毒阳性可通过青霉素治疗、多西环素替代、定期血清学检测、性伴侣同步筛查、避免无保护性接触等方式治疗。梅毒通常由梅毒螺旋体感染、不安全性行为、母婴垂直传播、血液传播、免疫抑制状态等原因引起。
1、青霉素治疗:青霉素是梅毒治疗的首选药物,苄星青霉素G可有效杀灭梅毒螺旋体。早期梅毒患者需单次肌注,晚期或神经梅毒需连续静脉给药。对青霉素过敏者需进行脱敏治疗后再用药,治疗期间需监测吉海反应。
2、替代疗法: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采用多西环素或四环素口服治疗,疗程需持续2-4周。头孢曲松也可作为替代选择,尤其适用于妊娠期患者。替代方案疗效略低于青霉素,需加强随访复查。
3、血清学监测:治疗后需定期进行非特异性抗体检测RPR或VDRL,每3个月复查直至转阴。抗体滴度下降4倍以上视为治疗有效,若6-12个月内未达标需考虑治疗失败或再感染。
4、伴侣管理:所有性伴侣需同步接受筛查和治疗,最近3个月内的接触者无论检测结果均应预防性用药。治疗期间禁止性接触直至皮疹完全消退,治愈后仍需坚持使用安全套。
5、特殊人群:妊娠期梅毒需在孕早、晚期各进行1个疗程治疗,避免胎儿先天性感染。HIV感染者需延长疗程并联合抗病毒治疗,神经梅毒患者需进行脑脊液检查评估疗效。
梅毒治疗期间应保持充足睡眠,避免酒精摄入,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柑橘类水果和深绿色蔬菜。恢复期可进行适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每周3-5次增强免疫力。衣物需单独清洗消毒,溃疡面保持干燥清洁,治疗完成后2年内每半年复查血清学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