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疼可通过生活护理、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缓解,具体方法需根据病因选择。
1、生活护理:
避免掏耳或耳朵进水,保持耳道干燥清洁。感冒引起的耳部不适可通过热敷缓解,用温热毛巾敷于患侧耳部10-15分钟,每日2-3次。睡眠时抬高头部可减轻中耳压力,鼻塞者建议使用生理盐水喷鼻保持鼻腔通畅。
2、物理治疗:
咽鼓管功能异常者可进行捏鼻鼓气训练,闭口捏住鼻孔轻轻鼓气,每日3-5次。红外线照射有助于改善耳周血液循环,每次照射15分钟。外耳道炎初期采用紫外线照射杀菌,需由专业医师操作。
3、药物治疗:
细菌性外耳道炎可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真菌感染选用克霉唑溶液。急性中耳炎可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疼痛明显时短期服用布洛芬。需注意抗生素使用需足疗程,滴耳液使用前应清洁外耳道。
4、鼓膜穿刺:
分泌性中耳炎积液超过3个月或影响听力时,需行鼓膜穿刺抽液。操作在无菌条件下进行,穿刺后保持耳道干燥。反复发作者可考虑鼓膜置管术,留置通气管通常6-12个月自行脱落。
5、病灶清除:
外耳道胆脂瘤或骨瘤需手术切除,慢性中耳炎伴乳突炎者行乳突根治术。术后需定期换药,避免剧烈运动。中耳胆脂瘤术后可能需二期听力重建手术。
耳朵疼痛期间应避免游泳、乘飞机等气压变化活动,忌食辛辣刺激食物。建议增加富含维生素C的果蔬摄入,如猕猴桃、橙子等,有助于增强免疫力。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疲劳。若疼痛持续超过48小时、伴随发热或听力下降,应及时就诊耳鼻喉科。儿童反复耳痛需排查腺样体肥大问题,老年人突发耳痛要警惕带状疱疹可能。耳部不适时切忌自行使用偏方,错误处理可能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