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狭窄可能由先天发育异常、炎症性疾病、肿瘤压迫、术后瘢痕挛缩、放射治疗损伤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药物缓解、扩张治疗、支架置入、手术松解、生活方式调整等方式干预。
1、先天发育异常:
部分患者存在先天性直肠发育畸形,如肛门闭锁或直肠隔膜,导致肠腔先天性狭窄。这类情况多见于新生儿,可能伴随排便困难、腹胀等症状。轻度狭窄可通过定期扩张改善,严重者需手术重建直肠解剖结构。
2、炎症性疾病:
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慢性炎症可导致直肠壁纤维化增厚,肠腔逐渐变窄。患者常伴有黏液血便、里急后重感。治疗需控制原发病活动,使用氨基水杨酸制剂或免疫抑制剂,严重狭窄需内镜下球囊扩张。
3、肿瘤压迫:
直肠癌或盆腔肿瘤压迫肠壁是成人直肠狭窄常见原因,表现为进行性排便变细、便血及体重下降。需通过肠镜活检明确性质,恶性肿瘤需综合评估后选择根治手术或放化疗,良性肿瘤压迫可考虑支架置入缓解梗阻。
4、术后瘢痕挛缩:
直肠手术吻合口愈合过程中过度瘢痕形成会导致继发性狭窄,常见于低位直肠前切除术后。患者术后数月出现排便困难,可通过肛门指检发现吻合口僵硬。轻度采用手指扩张,重度需手术切除瘢痕重新吻合。
5、放射治疗损伤:
盆腔放疗后放射性直肠炎可引起肠壁缺血性纤维化,通常在放疗后1-2年出现渐进性狭窄。患者伴有直肠疼痛、便血,治疗需结合肠镜评估损伤程度,采用局部抗炎药物灌肠,严重者需行肠造口转流。
直肠狭窄患者日常需保持高纤维饮食,适量摄入燕麦、火龙果等软化粪便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建议进行提肛运动增强盆底肌功能,排便时避免过度用力。定期随访监测狭窄进展,出现完全梗阻症状如腹胀呕吐需立即就医。术后患者应严格按医嘱进行肛门扩张训练,预防再次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