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患者的大便可能出现黏液脓血便、水样便、里急后重感、排便次数增多及恶臭气味等症状。
1、黏液脓血便:痢疾杆菌侵袭肠黏膜导致炎症反应,肠上皮细胞坏死脱落与炎性渗出物混合形成黏液脓血便。典型表现为粪便表面附着鲜红色血丝或暗红色血块,伴随黄白色脓性分泌物。治疗需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细菌性痢疾可选用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或左氧氟沙星进行抗菌治疗。
2、水样便:肠毒素刺激肠道分泌大量液体,造成渗透性腹泻。粪便呈米泔水样或蛋花汤样,每日排便可达10-20次。需立即补充电解质溶液,轻症可采用蒙脱石散吸附毒素,重症需静脉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3、里急后重感:直肠炎症刺激引起排便不尽感,患者频繁产生便意但每次仅排出少量粪便。可能与肠壁神经丛受刺激、直肠痉挛有关。热水坐浴可缓解肛周不适,解痉药物如山莨菪碱能减轻肠道平滑肌痉挛。
4、排便次数增多:肠道蠕动亢进导致排便频率显著增加,严重者每半小时排便一次。炎症反应使肠黏膜敏感性增高,少量粪便即可触发排便反射。需卧床休息减少肠道蠕动,饮食改为低渣流质如米汤、藕粉。
5、恶臭气味:肠道菌群失调及蛋白质分解产物产生异常气味,腐败性臭味提示可能存在出血坏死。粪便pH值检测有助于判断感染类型,必要时行粪便培养明确病原体。
患者应保持清淡饮食,选择煮熟的苹果、蒸山药等收敛性食物,避免牛奶等产气食品。每日补充2000ml以上淡盐水,便后使用温水清洁肛周。出现持续高热、意识模糊或血便量增多时需急诊处理,警惕中毒性痢疾可能。恢复期逐步增加粥类、软面条等低纤维饮食,配合益生菌制剂调节肠道微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