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急性骨髓炎可通过抗生素治疗、手术清创、营养支持、疼痛管理、康复训练等方式治疗。儿童急性骨髓炎通常由细菌感染、外伤、免疫力低下、血行播散、邻近组织感染等原因引起。
1、抗生素治疗:
儿童急性骨髓炎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细菌感染引起,临床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发热、活动受限。早期需静脉注射头孢曲松、万古霉素、克林霉素等广谱抗生素,疗程通常持续4-6周。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血常规和炎症指标。
2、手术清创:
当骨髓炎合并脓肿形成或死骨时,需行病灶清除术或引流术。手术可去除坏死组织和脓液,促进药物渗透。术后需持续冲洗引流,保持伤口清洁。严重病例可能需植骨或外固定支架治疗。
3、营养支持:
急性期患儿需高蛋白饮食如鱼肉、鸡蛋、牛奶,配合维生素C和锌制剂促进组织修复。贫血患儿应补充铁剂和叶酸。长期发热者需注意水分和电解质平衡,可适量饮用口服补液盐。
4、疼痛管理:
急性期疼痛可使用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药物控制,严重疼痛需阿片类药物短期干预。物理治疗如冷敷、抬高患肢可减轻肿胀。心理疏导有助于缓解患儿焦虑情绪。
5、康复训练:
炎症控制后需逐步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水中运动、被动牵拉、等长收缩练习可改善肢体功能。康复周期约3-6个月,需定期复查影像学评估愈合情况。
儿童急性骨髓炎经规范治疗多数可完全治愈,早期诊断是关键。治疗期间需保证每日摄入瘦肉、深色蔬菜、柑橘类水果等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避免剧烈运动但需保持适度关节活动。家长应观察患儿体温变化和肢体活动度,按医嘱完成全程抗生素治疗,定期随访至炎症指标完全正常。愈后通常不影响骨骼生长发育,少数严重病例可能出现肢体长度差异或关节功能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