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上肢骨折后可通过冰敷、制动固定、药物镇痛、复位治疗、功能康复等方式处理。骨折通常由跌倒撞击、骨骼发育异常、骨质疏松、运动损伤、外力暴力等因素引起。
1、冰敷处理:
急性期48小时内每2小时冰敷15分钟,冰袋需用毛巾包裹避免冻伤。冰敷能收缩血管减轻肿胀,缓解局部疼痛,但禁止直接接触皮肤或超过20分钟。开放性伤口需先清创再冰敷。
2、制动固定:
使用夹板或三角巾临时固定患肢,保持肘关节屈曲90度。避免移动骨折断端加重损伤,固定范围需超过骨折上下两个关节。疑似桡骨远端骨折可采用糖钳式固定法。
3、药物镇痛:
疼痛剧烈时可选用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栓剂或双氯芬酸钠凝胶。儿童禁用阿司匹林以防瑞氏综合征。药物使用不超过3天,需严格按体重计算剂量。
4、复位治疗:
移位性骨折需在麻醉下行手法复位,常见克氏针内固定或石膏外固定。肱骨髁上骨折多采用闭合复位,尺桡骨双骨折可能需切开复位。复位后需X线确认对位对线情况。
5、功能康复:
拆除固定后逐步进行肩关节画圈、腕部屈伸等训练。早期以被动活动为主,6周后增加握力球训练。康复期可配合超声波治疗促进骨痂形成,避免提重物等暴力活动。
骨折后饮食应增加牛奶、奶酪、虾皮等富钙食物,每日补充400IU维生素D促进钙吸收。恢复期可进行游泳、骑自行车等低冲击运动,定期复查X线观察愈合进度。注意观察手指血运、感觉异常等并发症征象,夜间垫高患肢减轻肿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