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娩前进行骨盆测量可能由评估产道条件、预测分娩方式、排除头盆不称、判断胎儿位置、监测妊娠并发症等原因引起。
1、评估产道条件:骨盆测量通过触诊和仪器检测评估骨盆入口、中腔、出口的径线数据。临床常用外测量和内测量结合的方式,外测量包括髂棘间径、髂嵴间径等指标,内测量通过阴道检查评估对角径、坐骨棘间径等参数。这些数据帮助判断胎儿能否顺利通过骨产道。
2、预测分娩方式:骨盆狭窄或形态异常可能增加难产风险。测量发现绝对性狭窄如漏斗骨盆需提前计划剖宫产,相对性狭窄可尝试阴道试产。测量结果结合胎儿大小综合评估,避免产程中发生梗阻性难产。
3、排除头盆不称:通过比较骨盆径线与胎儿双顶径数据,判断是否存在头盆不称。初产妇需重点评估骶耻内径,经产妇需关注坐骨结节间径。头盆不称可能导致产程延长、胎头下降停滞等并发症。
4、判断胎儿位置:骨盆测量结合四步触诊法,确定胎先露与骨盆的关系。枕后位或臀位等异常胎位可能需调整分娩方案。测量数据辅助判断胎头是否已衔接入盆,预测分娩启动时间。
5、监测妊娠并发症:妊娠期糖尿病或巨大儿孕妇需动态监测骨盆情况。骨盆骨折史或发育异常者需评估骨性产道变形风险。多次测量可发现妊娠晚期出现的骨盆关节松弛度变化。
孕晚期建议每周进行30分钟盆底肌训练,如凯格尔运动可增强肌肉弹性。饮食注意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每日摄入300ml牛奶、50g豆制品。出现骨盆疼痛或胎位异常时及时进行产科检查,必要时采用骨盆带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