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散光可通过佩戴矫正眼镜、视觉训练、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最佳治疗时机与散光程度、年龄及伴随症状相关。散光可能由角膜形态异常、遗传因素、用眼习惯不当、眼部疾病、早产等因素引起。
功能主治:用于由敏感致病菌引起的外眼感染:结膜炎,角膜炎,泪囊炎,眼睑炎,睑板腺炎等。
用法用量:滴眼。1.轻﹑中度外眼感染:每次1-2滴,每4小时1次。2.重度外眼感染:每次2滴,每小时1次。
100度以内的散光若无明显视物模糊或视疲劳,可暂不特殊处理,但需每6个月复查视力。日常需减少持续近距离用眼,增加户外活动时间至每天2小时以上,避免躺着看书或关灯玩手机等行为。
150度以上散光伴随眯眼、揉眼、头痛等症状时需及时配镜矫正。框架眼镜可选择非球面树脂镜片,角膜接触镜适用于8岁以上儿童。散光度数超过200度可能影响视觉发育,需在3-6岁黄金期进行干预。
散光合并间歇性外斜视或调节性内斜视时,可能与双眼融像功能异常有关,通常表现为视物重影、畏光。需在佩戴散光矫正镜片同时进行双眼视功能训练,如红蓝滤光片训练、聚散球练习等。
圆锥角膜、角膜瘢痕等导致的散光需角膜地形图确诊,通常表现为视力急剧下降、角膜变形。青少年进展性圆锥角膜可配戴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严重者需行角膜交联术或角膜移植术。
激光手术建议18岁后度数稳定时进行,术前需停戴隐形眼镜2周。术后需遵医嘱使用氟米龙滴眼液、玻璃酸钠滴眼液、左氧氟沙星滴眼液,避免游泳及剧烈运动1个月,定期复查角膜愈合情况。
饮食上多补充富含维生素A的胡萝卜、菠菜,增加DHA摄入如深海鱼类;每天保证乒乓球、羽毛球等眼球追踪运动30分钟;建立屈光档案每3-6个月复查,监测散光度数变化与眼轴增长速率,避免弱视发生。夜间睡眠环境需保持全黑暗状态,睡眠时间不少于9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