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昏迷可通过限制蛋白质摄入、乳果糖治疗、抗生素治疗、支链氨基酸补充、人工肝支持等方式治疗。肝昏迷通常由肝硬化、门体分流、感染、电解质紊乱、消化道出血等原因引起。
限制蛋白质摄入可减少血氨生成,每日蛋白质摄入量控制在20-40克,优先选择植物蛋白如豆腐、豆浆。适当补充碳水化合物维持能量供应,避免高脂饮食加重肝脏负担。
乳果糖通过酸化肠道环境抑制产氨菌生长,促进氨排泄。口服剂量需调整至每日2-3次软便,严重者可配合生理盐水灌肠清洁肠道。
自发性腹膜炎等感染会加重肝昏迷,常用抗生素包括头孢曲松、莫西沙星、诺氟沙星。需监测肝肾功能调整剂量,疗程一般7-14天。
支链氨基酸制剂如肝安注射液可纠正氨基酸代谢失衡,静脉滴注每日250-500ml。同时需纠正低钾血症、代谢性碱中毒等电解质紊乱。
血浆置换、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等人工肝治疗可短期替代肝脏功能,适用于急性肝衰竭患者。肝移植是终末期肝病根本治疗手段。
患者需严格戒酒并保证每日1500-2000ml水分摄入,适当进行床边踝泵运动预防血栓。饮食宜少量多餐,选择低盐低脂的南瓜粥、山药泥等易消化食物,监测意识状态和尿量变化,出现嗜睡或躁动需立即就医。长期管理需控制肝硬化进展因素如乙肝抗病毒治疗、定期胃镜检查预防消化道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