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体期之后进入月经期,这是子宫内膜脱落、伴随出血的生理阶段。月经期平均持续3-7天,标志着新一个月经周期的开始。
黄体期后期若未受孕,黄体逐渐萎缩,孕酮和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这种激素撤退导致子宫内膜血管收缩、组织缺血坏死,最终引发内膜剥脱。此时垂体开始分泌更多卵泡刺激素,为下一周期卵泡发育做准备。
子宫内膜功能层在失去激素支持后发生螺旋动脉痉挛,内膜细胞破裂释放前列腺素,引起子宫收缩。脱落的子宫内膜与血液混合形成经血,经宫颈和阴道排出体外,此过程可能伴随痛经或腰骶部酸胀。
月经来潮同时,卵巢内新一轮卵泡已在激素调控下开始发育。随着卵泡刺激素水平回升,5-10个初级卵泡被激活,其中1个将优势化并继续生长,其余卵泡逐渐闭锁,为排卵期做准备。
基础体温在黄体期维持高温相,月经来潮后1-2天内下降0.3-0.5℃。这种体温变化反映黄体功能消退,可作为判断黄体期结束的客观指标,持续监测有助于评估卵巢功能。
部分女性在月经初期出现乏力、乳房胀痛减轻、情绪波动缓解等现象。这些变化与孕酮水平下降相关,建议保持适度运动如散步、瑜伽,避免生冷饮食,适量补充温性食物如红枣、生姜。
月经期需注意腹部保暖,每日更换卫生用品3-4次,观察经血颜色和量。出血量大于80ml或持续超过7天应及时就医。周期规律女性可在月经结束后进入卵泡期,通过豆浆、深海鱼等食物补充植物雌激素和Omega-3,配合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促进新陈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