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道出血可通过压迫止血、冷敷、消毒处理、避免刺激、及时就医等方式处理。耳道损伤可能由掏耳工具使用不当、外耳道炎症、鼓膜穿孔、外伤、凝血功能障碍等因素引起。
1、压迫止血:
用干净纱布或棉球轻压出血部位10-15分钟,避免用力塞入耳道深处。保持头部直立姿势减少血流压力,期间禁止反复查看伤口或继续掏耳动作。若出血渗透敷料需更换新纱布继续压迫。
2、冷敷消肿:
将冰袋包裹毛巾后敷于耳廓周围,每次10分钟间隔1小时。低温能使血管收缩减少出血,同时缓解可能伴随的肿胀疼痛。注意避免冰袋直接接触皮肤或让冷凝水流入耳道。
3、消毒防护:
出血停止后使用医用碘伏或氯己定棉签清洁耳廓入口,禁止向耳道内滴入液体消毒剂。保持耳道干燥48小时,洗澡时可用防水耳塞阻挡水流。已结痂的创面避免触碰或撕扯。
4、病理性因素:
外耳道炎可能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真菌定植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耳痛加剧、黄色分泌物等症状。急性期需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盐酸洛美沙星等抗生素治疗,真菌感染需联用克霉唑溶液。
5、鼓膜损伤:
鼓膜穿孔常由气压伤、异物刺入导致,伴随耳鸣、听力下降症状。需进行耳内镜确诊,小穿孔可通过保持干燥自愈,大穿孔需行鼓室成形术或鼓膜修补术。期间禁用任何滴耳药物。
日常避免使用发卡、棉签等硬物掏耳,改用水温37℃的生理盐水冲洗。出血后两周内禁止游泳或潜水,耳道瘙痒时可涂抹少量氢化可的松软膏。出现持续出血、眩晕、面瘫等症状需立即急诊处理,凝血功能异常患者需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恢复期增加维生素K含量高的菠菜、动物肝脏摄入,促进凝血因子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