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可通过皮肤黄染范围、血清胆红素水平、伴随症状、黄疸出现时间及进展速度等因素判断轻重程度。生理性黄疸通常无需特殊治疗,病理性黄疸需及时医疗干预。
1、观察范围:轻度黄疸多局限于面部和躯干上部,重度黄疸可蔓延至四肢及手足心。足月儿血清总胆红素超过12.9mg/dl或早产儿超过15mg/dl需警惕病理性黄疸。母乳性黄疸可通过暂停母乳3天观察消退情况。
2、检测数值:经皮胆红素测定仪检测值≥15mg/dl,或每日上升速度>5mg/dl提示风险。溶血性黄疸可能出现血红蛋白<100g/L、网织红细胞>6%等实验室异常。光疗适用于胆红素超过干预阈值的患儿。
3、伴随症状:出现嗜睡、拒奶、肌张力低下等神经系统症状需立即就医。败血症相关黄疸常伴发热或体温不升,C反应蛋白>10mg/L。换血疗法用于胆红素脑病风险极高病例。
4、出现时间:出生24小时内出现的黄疸必为病理性。胆道闭锁患儿大便逐渐呈陶土色,直接胆红素占比>20%。肝酶诱导剂如苯巴比妥可用于某些代谢性疾病。
5、持续时间:生理性黄疸14天内消退,早产儿可延至3周。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表现为黄疸反复发作,脾脏肿大。手术治疗包括胆道探查术、肝门空肠吻合术等。
母乳喂养每日8-12次可促进胆红素排泄,选择蓝光照射时注意保护眼睛和生殖器。被动体操促进肠蠕动,补充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接触新生儿前规范洗手,保持脐部干燥清洁。监测体重变化,记录大小便次数及颜色。母婴同室时注意观察患儿精神状态及吸吮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