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功能

先天性夜盲症是怎么引起的

2025-05-28

239次浏览

先天性夜盲症主要由基因突变导致视网膜感光细胞功能异常引起,常见原因有视紫红质基因缺陷、视网膜色素变性、小口病、先天性静止性夜盲症、维生素A代谢障碍等。

1、视紫红质缺陷:

视杆细胞中的视紫红质是暗视觉关键物质,RHO基因突变会导致其结构异常。这类患者视网膜电图显示视杆细胞反应消失,表现为出生后即出现夜盲,常伴有进行性视野缩小,需通过基因检测确诊。

2、视网膜色素变性:

RPGR等基因突变引发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变性,导致视杆细胞逐渐凋亡。早期表现为夜盲伴周边视野缺损,眼底可见骨细胞样色素沉着,多数患者最终会发展为管状视野。

3、小口病:

NYX基因突变导致视网膜双极细胞信号传导障碍。特征性表现为暗适应显著延迟,在暗室停留2-3小时后视力可暂时改善,眼底检查可见特殊金黄反光。

4、静止性夜盲:

CACNA1F基因突变影响钙离子通道功能,导致先天性静止性夜盲症。患者夜盲症状终身稳定不进展,常合并近视和眼球震颤,视网膜结构保持正常。

5、维生素A代谢异常:

RPE65基因突变导致视网膜色素上皮无法正常代谢维生素A,影响视紫红质再生。这类患儿出生后即表现为严重夜盲,可能伴有眼球震颤和畏光症状。

先天性夜盲症患者需定期进行眼底检查和视野测试,避免强光直射眼睛。饮食应保证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动物肝脏、胡萝卜、菠菜等摄入,但需注意维生素A补充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以防中毒。建议佩戴防蓝光眼镜减少光损伤,夜间外出使用辅助照明工具。对于进行性发展的类型,可考虑视觉康复训练以延缓视功能恶化。

好文章,值得分享给更多人

内容链接已复制

快去粘贴给你的好友吧

我知道了

为您推荐

最新问答

猜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