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尖囊肿可能由龋齿未治疗、牙髓坏死、根尖周炎、细菌感染、创伤等因素引起,可通过根管治疗、囊肿摘除术、抗生素治疗、牙体修复、定期口腔检查等方式干预。
1、龋齿未治疗:牙齿硬组织被细菌侵蚀形成龋洞,未及时充填可导致牙髓感染。炎症通过根尖孔扩散至根尖周组织,局部形成肉芽肿并逐渐液化形成囊腔。日常需每半年进行口腔检查,发现龋齿立即采用复合树脂或玻璃离子充填。
2、牙髓坏死:深龋或牙隐裂导致牙髓组织缺血坏死,坏死物质分解产生毒素刺激根尖区。临床表现为患牙变色、叩痛阳性,X线显示根尖阴影。需通过根管治疗清除感染源,配合使用氢氧化钙糊剂消毒根管。
3、根尖周炎:慢性根尖周炎长期存在时,炎性渗出物被纤维组织包裹形成囊肿。可能与变形链球菌、普氏菌感染有关,常伴随牙龈瘘管、咀嚼无力症状。急性发作期口服阿莫西林联合甲硝唑,囊肿直径超1cm需行根尖切除术。
4、细菌感染:厌氧菌混合感染破坏根尖周骨组织,刺激马拉瑟上皮剩余增殖形成囊肿内衬。采用三联抗生素糊剂进行根管消毒,顽固性感染可考虑意向再植术或根尖倒充填术。
5、创伤因素:牙齿受到外力撞击导致根尖区血管断裂,血肿机化后形成创伤性囊肿。患牙通常存在牙冠折裂或牙根纵裂,需通过锥形束CT评估骨质破坏程度。微创治疗选择超声骨刀摘除囊肿,严重者需拔牙后行位点保存术。
日常应控制精制糖摄入量,增加乳制品和粗纤维食物摄取。使用含氟牙膏配合牙线清洁,避免用患牙咬硬物。囊肿术后三个月复查CBCT观察骨愈合情况,恢复期可进行咬合功能训练。长期缺牙患者需及时修复防止邻牙倾斜,种植修复前需确保骨量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