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睡眠的药物主要包括苯二氮䓬类、非苯二氮䓬类、褪黑素受体激动剂、抗抑郁药和抗组胺药。这些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自行调整剂量或长期依赖。
1、苯二氮䓬类:
苯二氮䓬类药物如地西泮、艾司唑仑通过增强中枢神经抑制递质γ-氨基丁酸的作用,缩短入睡时间并延长睡眠时长。适用于短期失眠或焦虑相关睡眠障碍,但可能引起日间嗜睡、记忆力减退等副作用,长期使用易产生依赖性。
2、非苯二氮䓬类:
右佐匹克隆、唑吡坦等药物选择性作用于γ-氨基丁酸受体亚型,具有快速诱导睡眠的特点,次日残留效应较低。适合入睡困难型失眠,但需警惕梦游、幻觉等罕见不良反应,连续使用不宜超过4周。
3、褪黑素受体激动剂:
雷美替胺通过模拟内源性褪黑素调节睡眠-觉醒周期,对昼夜节律紊乱型失眠效果显著。常见于倒班或跨时区人群,可能出现头痛、眩晕等轻微反应,不推荐肝功能异常者使用。
4、抗抑郁药:
曲唑酮、米氮平等小剂量使用时具有镇静作用,适用于伴随抑郁或焦虑的慢性失眠患者。这类药物能改善睡眠连续性,但需注意体位性低血压、口干等副作用,通常需要2-4周起效。
5、抗组胺药:
多塞平、苯海拉明通过阻断组胺H1受体产生镇静效果,适用于轻度偶发性失眠。虽然非处方可用,但长期使用可能降低药效并导致认知功能下降,老年人需警惕尿潴留风险。
改善睡眠应优先考虑非药物方式,保持规律作息,睡前避免咖啡因和屏幕蓝光刺激。卧室环境宜保持黑暗安静,温度控制在18-22℃。可尝试渐进式肌肉放松训练或冥想,晚餐适量摄入含色氨酸的小米、香蕉等食物。若失眠持续超过3个月或伴随日间功能损害,建议至睡眠专科完善多导睡眠监测,排除睡眠呼吸暂停等器质性疾病。用药期间定期复诊评估疗效,避免突然停药引发反跳性失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