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炎属于严重疾病,需立即就医治疗。该病是腹膜发生的炎症反应,常由感染、消化道穿孔或外伤引发,延误治疗可能引发脓毒血症、多器官衰竭等致命并发症。
1、病因与高危因素:
原发性腹膜炎多由细菌经血液或淋巴系统感染腹膜,常见于肝硬化腹水患者;继发性腹膜炎占比更高,主要因消化道穿孔如胃溃疡穿孔、阑尾炎穿孔、腹腔脏器感染如胆囊炎、盆腔炎或腹部外伤导致。术后吻合口瘘、肠缺血坏死等医源性因素也可能诱发。免疫力低下人群、糖尿病患者及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风险显著增加。
2、典型症状与分级:
轻度腹膜炎表现为局部腹痛、低热和食欲减退;进展期出现全腹剧痛伴板状腹腹部肌肉强直、持续高热39℃以上、恶心呕吐及肠麻痹;重症患者可迅速出现血压下降、意识模糊等感染性休克征象。根据全身炎症反应程度分为局限性腹膜炎和弥漫性腹膜炎,后者死亡率可达30%-50%。
3、诊断与治疗措施:
确诊需结合腹部CT检查可见腹腔游离气体或积液、血液培养及腹腔穿刺液分析。治疗核心是控制感染源,包括急诊手术如穿孔修补、脓肿引流联合广谱抗生素如头孢曲松联合甲硝唑。术后需持续腹腔冲洗引流,静脉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合并器官功能衰竭者需转入重症监护室进行血液净化或呼吸机辅助治疗。
康复期需严格遵循低纤维饮食过渡方案,初期选择米汤、藕粉等流质,逐步添加蒸蛋、软烂面条;2周后根据耐受情况引入低脂鱼肉、嫩叶蔬菜。每日监测体温及腹痛变化,术后1个月内避免提重物或剧烈运动。建议每3个月复查腹部超声,糖尿病患者需强化血糖监测。长期卧床者应进行踝泵运动预防静脉血栓,每日饮水量保持在1500-2000毫升以促进代谢废物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