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功能

什么是子宫内膜炎

2025-07-03

320次浏览

子宫内膜炎是指子宫内膜发生的炎症反应,通常由细菌感染、宫腔操作、性传播疾病等因素引起,主要表现为下腹痛、异常阴道分泌物、月经紊乱等症状。

1、细菌感染

细菌感染是子宫内膜炎最常见的原因,常见的病原体包括链球菌、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这些细菌可能通过性行为、分娩、流产或宫腔手术等途径进入子宫腔,引发子宫内膜感染。患者可能出现发热、下腹压痛、脓性分泌物等症状。治疗需根据病原体选择抗生素,如头孢曲松、甲硝唑、多西环素等,同时需避免性生活直至痊愈。

2、宫腔操作

人工流产、刮宫、宫腔镜检查等宫腔操作可能损伤子宫内膜,增加感染风险。操作过程中若消毒不彻底或术后护理不当,细菌易侵入子宫内膜导致炎症。患者常表现为术后持续出血、下腹坠痛。预防需严格无菌操作,术后可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并注意观察出血情况。

3、性传播疾病

淋病奈瑟菌、衣原体等性传播病原体可上行感染子宫内膜。这类感染初期症状可能不明显,逐渐发展为慢性盆腔疼痛、不孕。确诊需通过宫颈分泌物检测,治疗需伴侣同治,常用药物包括阿奇霉素、左氧氟沙星。定期妇科检查及安全性行为是重要预防措施。

4、生殖系统结构异常

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等病变可能阻碍经血排出,导致淤积感染。先天性子宫畸形或宫颈狭窄也会增加炎症概率。这类患者往往伴有经期延长、痛经加重。治疗需手术矫正结构问题,配合抗炎药物如布洛芬缓解症状,严重者需子宫切除术。

5、免疫力低下

糖尿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HIV感染等导致免疫力下降时,子宫内膜易受条件致病菌侵袭。这类患者炎症易反复发作,可能扩散至输卵管和卵巢。治疗需控制基础疾病,加强营养支持,使用广谱抗生素如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必要时住院静脉给药。

预防子宫内膜炎需注意经期卫生,避免不洁性生活,减少不必要的宫腔操作。急性期应卧床休息,下腹热敷可缓解疼痛。饮食清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柑橘类水果和优质蛋白如鱼类,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慢性患者可尝试中医调理,如艾灸关元穴。出现持续发热、剧烈腹痛或异常出血时应及时就医,避免发展为盆腔炎或不孕症。术后患者需遵医嘱复查,确保炎症完全消退。

好文章,值得分享给更多人

内容链接已复制

快去粘贴给你的好友吧

我知道了

为您推荐

最新问答

猜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