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咽炎可通过抑酸药物、促胃肠动力药、黏膜保护剂、中药调理、生活方式调整等方式治疗。该疾病通常由胃酸反流、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饮食刺激、肥胖、长期吸烟酗酒等原因引起。
1、抑酸药物: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能有效抑制胃酸分泌,降低反流物对咽喉黏膜的刺激。H2受体阻滞剂如法莫替丁、雷尼替丁可作为辅助用药。这类药物需连续使用4-8周,夜间反流明显者可睡前加服一次。
功能主治:温中和胃。用于胃阳不足、湿阻气滞所致的胃痛、痞满,症见胃痛隐隐、脘闷不舒、呕吐酸水、嘈杂不适、不思饮食、四肢倦怠。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9克,每日2次。
2、促胃肠动力药:多潘立酮、莫沙必利、伊托必利等药物能增强食管蠕动功能,加速胃排空。这类药物建议餐前15-30分钟服用,可改善饭后反流症状,但需注意与抑酸药物间隔两小时服用。
3、黏膜保护剂:铝碳酸镁、硫糖铝混悬液能在咽喉部形成保护膜,中和部分胃酸。使用时应少量多次含服,服药后30分钟内避免进食饮水。长期使用需监测血铝浓度,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4、中药调理:半夏厚朴汤、柴胡疏肝散等方剂具有和胃降逆功效,适合反复发作的慢性患者。中成药如胃苏颗粒、气滞胃痛颗粒需辨证使用,脾胃虚寒者适用香砂养胃丸。
5、生活方式调整:睡眠时抬高床头15-20厘米,避免睡前3小时进食。控制体重在BMI<24,戒烟限酒。忌食浓茶、咖啡、巧克力等降低食管括约肌压力的食物,高脂饮食每日不超过50克。
日常饮食宜选择碱性食物如苏打饼干、馒头,蛋白质摄入以鱼肉、鸡胸肉等低脂食材为主。餐后保持直立姿势,避免弯腰动作。坚持腹式呼吸训练可增强膈肌力量,每周进行3次30分钟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若出现声嘶加重、持续呛咳或胸骨后疼痛,需及时进行胃镜检查排除Barrett食管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