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子宫内膜厚度在月经周期中呈现动态变化,通常为0.5-1.5厘米。厚度受激素水平、年龄阶段、妊娠状态、病理因素及药物影响共同调节。
1、激素水平:排卵前雌激素促使内膜增厚至0.8-1.2厘米;黄体期孕激素作用下可达1.0-1.5厘米。绝经后女性激素下降,正常厚度应<0.5厘米。监测激素变化需通过血清雌二醇检测。
2、年龄阶段:育龄期女性内膜周期性变化明显,青春期前厚度常<0.4厘米,围绝经期逐渐变薄。建议35岁以上女性每年进行经阴道超声检查,建立内膜厚度基线数据。
3、妊娠状态:着床期内膜需达0.8-1.2厘米,妊娠后形成蜕膜可增厚至2厘米。试管婴儿移植前要求内膜>0.7厘米,临床常用戊酸雌二醇促进内膜生长。
4、病理因素:子宫内膜息肉可致局部增厚>1.5厘米,子宫腺肌症呈现弥漫性增厚。异常增厚需行诊刮术排除恶变,宫腔镜检查是诊断金标准。
5、药物影响:长期服用他莫昔芬可能致内膜增厚至2-3厘米,避孕药可使内膜维持在0.3-0.6厘米。使用激素类药物者应每半年复查超声。
维持正常内膜厚度需均衡摄入豆制品、深海鱼类等天然雌激素食物,每周进行3次有氧运动促进盆腔血液循环。避免熬夜及精神压力,经期注意保暖。出现月经量突增或绝经后出血时,应及时进行宫腔超声造影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