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吐下泻伴发热可通过补液防脱水、调整饮食、对症用药、控制感染、及时就医等方式处理,通常由病毒性胃肠炎、细菌感染、食物中毒、肠道功能紊乱、中暑等原因引起。
功能主治:用于成人及儿童急、慢性腹泻。
用法用量:口服,成人每次1袋(3克),一日3次。儿童1岁以下每日1袋,分3次服;1~2岁每日1~2袋,分3次服;2岁以上每日2~3袋,分3次服,服用时将本品倒入半杯温开水(约50毫开)中混匀快速服完,治疗急性腹泻时首次剂量应加倍。
1、补液防脱水:
频繁呕吐腹泻会导致体液大量丢失,优先口服补液盐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儿童可选用低渗型口服补液溶液,成人可选择含葡萄糖和钠钾的电解质饮料。每小时补充50-100毫升液体,呕吐后需等待15分钟再少量多次饮用。观察尿液颜色变浅说明补液有效。
2、调整饮食:
急性期选择BRAT饮食香蕉、米粥、苹果泥、吐司,避免乳制品和高纤维食物。症状缓解后逐步添加蒸蛋、面条等低脂易消化食物。烹饪时需彻底加热,生熟食分开处理。腹泻期间忌食辛辣刺激、高糖及产气食物。
3、对症用药:
蒙脱石散可吸附肠道毒素,双歧杆菌调节菌群平衡,对乙酰氨基酚控制发热。细菌性感染需医生开具诺氟沙星等抗生素。止吐药如多潘立酮应在医师指导下短期使用。避免自行服用止泻药掩盖病情。
4、控制感染:
诺如病毒等病原体可通过粪口传播,患者需单独使用餐具并消毒。处理呕吐物时佩戴手套,用含氯消毒剂清洁污染表面。家庭成员应分餐进食,接触患者后严格洗手。婴幼儿尿布需密封处理。
5、及时就医:
出现持续高热超过39℃、血便、意识模糊、尿量减少等预警症状需急诊。婴幼儿囟门凹陷、老年人皮肤弹性下降提示重度脱水。慢性病患者出现电解质紊乱需住院监测。旅行后腹泻伴关节痛可能需寄生虫筛查。
发病期间建议卧床休息,保持腹部保暖。恢复期可饮用米汤、藕粉等流质,逐步增加蒸鱼、鸡胸肉等优质蛋白。每天补充100亿CFU的益生菌持续2周。症状消失后仍需观察3天再恢复正常饮食,避免剧烈运动。定期用沸水消毒餐具毛巾,冰箱食物存放不超过3天。养成饭前便后洗手习惯,外出就餐选择充分加热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