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可通过物理降温、药物干预、补充水分、调节环境温度、充分休息等方式缓解。体温超过38.5℃或持续不退时建议就医。
1、物理降温:
使用温水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分布区域,通过蒸发散热降低体表温度。冰袋冷敷额头需用毛巾包裹避免冻伤,禁止酒精擦浴以免刺激皮肤。儿童可选用退热贴,持续监测体温变化。
2、药物干预:
体温超过38.5℃可考虑使用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需严格遵循说明书剂量,两次用药间隔不少于4-6小时。胃肠道敏感者宜选用栓剂,妊娠期用药需医生指导。切勿同时服用多种退烧药。
3、补充水分:
发烧时每公斤体重需补充30-50毫升水分,可饮用淡盐水、口服补液盐或新鲜果汁。小量多次饮用避免加重心脏负担,观察尿液颜色保持淡黄为宜。脱水可能引发惊厥,儿童及老人需特别注意。
4、环境调节:
保持室温22-24℃为宜,使用加湿器维持50%-60%湿度。穿着纯棉透气衣物,避免过度包裹影响散热。定时开窗通风,但避免冷风直吹。发热寒战期可适当加盖薄被,体温下降期及时减少覆盖物。
5、充分休息:
卧床休息减少能量消耗,保持每日8-10小时睡眠。避免剧烈运动或脑力劳动,恢复期可进行轻度活动。保持情绪平稳,紧张焦虑可能加重症状。恢复饮食后优先选择粥类、蒸蛋等易消化食物。
退烧期间建议每日监测体温3-4次,记录发热曲线。可适量食用西瓜、梨等富含水分的水果,避免辛辣油腻食物。恢复期可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但需避免受凉。若出现意识模糊、持续高热、皮疹等警示症状,或发热超过3天无缓解,应立即就医排查肺炎、泌尿系感染等潜在疾病。婴幼儿、孕妇及慢性病患者发热需更早寻求专业医疗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