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疼痛主要集中在盆腔区域,常见于下腹部、腰骶部及会阴部,可能由经期痛经、性交痛、排便痛、排尿痛、慢性盆腔痛等表现引起。
1、经期痛经:
疼痛多始于月经来潮前1-2天,持续至经期结束,表现为下腹部痉挛性绞痛或钝痛,程度常比原发性痛经更剧烈。异位内膜组织在月经周期中同样受激素影响发生出血,局部炎症反应刺激神经末梢引发疼痛,部分患者需依赖止痛药缓解。
2、性交痛:
深部性交时可能出现阴道深处或盆腔锐痛,尤其见于子宫直肠陷凹或骶韧带存在异位病灶者。这种疼痛与性交时盆腔器官移动牵拉病灶有关,可能伴随性交后持续数小时的隐痛。
3、排便痛:
直肠或肠道周围异位病灶患者在经期排便时可出现肛门坠胀感或刀割样疼痛,严重者伴随便血。病灶浸润肠壁导致肠道蠕动时产生机械性刺激,若形成直肠阴道隔粘连则症状更显著。
4、排尿痛:
膀胱或输尿管周围病灶可能引起经期尿频、尿急或排尿刺痛,少数患者出现血尿。异位内膜组织侵犯泌尿系统黏膜或压迫输尿管时,排尿过程中肌肉收缩会加剧疼痛。
5、慢性盆腔痛:
约20%-30%患者存在非周期性的持续性下腹隐痛或腰骶部酸胀,与盆腔粘连、炎症因子持续释放有关。疼痛常在久站、劳累后加重,妇科检查时可能触及触痛结节。
建议患者记录疼痛发作时间、部位及伴随症状,避免高脂饮食和酒精摄入以减少前列腺素合成。适度进行盆底肌放松训练或低强度有氧运动可改善盆腔血液循环,但症状持续加重或影响日常生活时需及时就医评估,通过超声检查或腹腔镜明确病灶范围,必要时考虑药物抑制或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