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结膜炎可通过抗病毒治疗、免疫调节、局部护理、预防传播、并发症管理等方式实现临床治愈。该疾病主要由腺病毒、肠道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引起,具有自限性但易复发。
1、抗病毒治疗:病毒性结膜炎以局部抗病毒药物为主,常用更昔洛韦滴眼液、阿昔洛韦眼膏、干扰素α2b滴眼液。严重全身感染时可口服伐昔洛韦。抗病毒治疗需持续至症状消失后3天,角膜受累者疗程延长至2周。
2、免疫调节:反复发作患者需检测免疫功能,IgA缺乏者可用胸腺肽调节。局部使用环孢素滴眼液可抑制过度免疫反应。合并过敏体质者需联用奥洛他定滴眼液控制变态反应。
3、局部护理:冷敷可缓解充血肿胀,每日3次每次10分钟。人工泪液保持眼表湿润,推荐玻璃酸钠滴眼液。结膜囊冲洗用生理盐水每日2次,伪膜形成时需机械清除。
4、预防传播:发病期需单独使用毛巾枕套,煮沸消毒日用品。避免揉眼,接触分泌物后需用含氯消毒剂洗手。集体生活者应隔离至充血消退,儿童患者休学1周。
5、并发症管理:角膜炎需加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继发青光眼时采用溴莫尼定降压。慢性期结膜瘢痕可行羊膜移植术,严重睑球粘连需穹窿成形术。
病毒性结膜炎患者应保证每日饮水1500ml以上,补充维生素A胡萝卜、动物肝脏及维生素C猕猴桃、西兰花。急性期避免游泳、美瞳等眼部刺激,恢复期可进行眼球转动训练改善血液循环。家庭成员需同步观察7天潜伏期,出现异物感应及时用更昔洛韦预防性滴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