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轻重可通过皮肤黄染范围、血清胆红素值、伴随症状、进展速度、高危因素等维度综合判断。
1、黄染范围:
轻度黄疸多局限于面部,中度可扩展至躯干上部,重度时四肢及手足心均出现黄染。黄染范围与胆红素水平呈正相关,躯干黄染时胆红素常超过12mg/dl,手足心黄染提示可能超过15mg/dl。
2、胆红素值:
出生24小时内胆红素>5mg/dl、48小时>12mg/dl、72小时后>15mg/dl需警惕病理性黄疸。早产儿较足月儿更易发生胆红素脑病,其干预阈值需下调3-5mg/dl。
3、伴随症状:
出现嗜睡、吸吮无力、肌张力减低等神经系统症状提示胆红素脑病风险。发热、呕吐、大便灰白可能提示感染性黄疸或胆道闭锁等病理性因素。
4、进展速度:
生理性黄疸每日胆红素上升<5mg/dl,病理性黄疸常每日上升>5mg/dl。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的黄疸,或黄疸持续超过2周需考虑溶血性疾病、母乳性黄疸等病因。
5、高危因素:
Rh血型不合、G6PD缺乏症、头颅血肿等新生儿发生重度黄疸风险增加。母亲糖尿病、围产期缺氧、低出生体重等因素也会影响胆红素代谢。
建议每日在自然光线下观察黄疸变化,母乳喂养每日8-12次可促进胆红素排泄。足月儿黄疸持续10天以上或早产儿持续3周以上需就医复查。晒太阳时应避免直射眼睛,每次不超过15分钟。母亲饮食需避免大量胡萝卜、南瓜等富含β-胡萝卜素的食物。新生儿抚触、被动操等可改善血液循环辅助退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