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癌属于恶性肿瘤,其严重程度与分期、病理类型及个体差异密切相关。早期发现并规范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但晚期病例往往预后较差。
1. 疾病分期与严重程度:
早期小肠癌Ⅰ-Ⅱ期通常局限于肠壁,无明显转移,手术切除后5年生存率可达60%-80%。此时症状较轻微,可能仅表现为间歇性腹痛或隐性出血。中期Ⅲ期伴随淋巴结转移,术后需辅助化疗,5年生存率降至30%-50%。晚期Ⅳ期已发生肝、腹膜等远处转移,以全身治疗为主,5年生存率不足10%。
2. 病理类型影响:
腺癌占小肠癌的80%,恶性程度较高;类癌生长缓慢,预后相对较好。间质瘤对靶向药物敏感,但易复发。未分化癌侵袭性强,进展迅速。不同病理类型需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
3. 治疗措施与预后:
根治性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包括肠段切除吻合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等。化疗常用方案含奥沙利铂、卡培他滨等药物。靶向治疗适用于HER2阳性或微卫星不稳定患者。免疫治疗在PD-L1高表达病例中显示一定疗效。治疗后需每3-6个月复查肠镜、CT及肿瘤标志物。
日常需保持低脂高纤维饮食,适量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避免腌制、烧烤类食物。术后早期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逐步恢复体能。出现持续消瘦、呕血或剧烈腹痛需立即就医。家属应关注患者情绪变化,必要时寻求心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