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被脚汗浸烂可通过保持干燥、使用抗真菌药物、穿透气鞋袜、局部护理和就医治疗等方式改善。这种情况通常由多汗症、真菌感染、鞋袜不透气、皮肤屏障受损和继发感染等原因引起。
功能主治:1.由皮真菌、酵母菌及其他真菌引起的皮肤、指(趾)甲感染,如:体股藓、手足癣、花斑癣、头癣、须癣、甲癣;皮肤、指(趾)甲念珠菌病;口角炎、外耳炎。由于本品对革兰阳性菌有抗菌作用,可用于此类细菌引发的继发性感染。 2.由有酵母菌(如念珠菌等)和革兰阳性细菌引起的阴道感染和继发感染。
用法用量:1.皮肤感染 外用,涂搽于洗净的患处,早晚各1次,症状消失后(通常需2-5周)...
1、保持干燥:
每日用温水清洗双脚后彻底擦干,尤其注意趾缝间。可间断使用吹风机冷风档辅助干燥,避免潮湿环境滋生细菌。在办公室或家中可更换凉拖鞋,减少密闭时间。
2、抗真菌治疗:
皮肤浸渍破损易合并真菌感染,可选用硝酸咪康唑乳膏、联苯苄唑乳膏等外用抗真菌药物。伴有明显瘙痒或脱屑时,建议在医生指导下配合口服伊曲康唑等药物。
3、改善鞋袜:
选择吸湿排汗的棉质或羊毛袜,避免合成纤维材质。鞋子应选用真皮等透气面料,备两双以上交替穿着。运动后及时更换袜子,必要时使用鞋内除湿剂。
4、局部护理:
糜烂处可短期外用氧化锌软膏保护创面,合并渗出时用3%硼酸溶液湿敷。避免搔抓或自行撕脱皮损,洗澡后涂抹含尿素成分的润肤霜修复皮肤屏障。
5、医疗干预:
顽固性多汗症可考虑离子导入疗法或肉毒毒素注射。继发严重细菌感染需口服抗生素,出现发热或淋巴管炎表现时应及时就医。
日常需避免辛辣食物及酒精摄入以减少出汗,选择透气网面运动鞋并每日更换袜子。可尝试中药泡脚方如黄柏、苦参各30克煎水晾温后浸泡,每周3次。长期症状不缓解建议到皮肤科进行真菌镜检和汗腺功能评估,糖尿病患者出现足部皮肤破损需优先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