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漏的临床表现可能由外耳道炎、中耳炎、鼓膜穿孔、胆脂瘤、外伤等因素引起,具体表现为脓性分泌物、血性液体、清水样渗出、耳痛、听力下降等症状。
化脓性中耳炎或外耳道炎常导致黄色或黄绿色黏稠分泌物,伴有异味。急性期可能出现耳部胀痛、发热,慢性期可见持续或间歇性流脓。需通过抗生素滴耳液如氧氟沙星、氯霉素、环丙沙星控制感染,必要时行鼓膜穿刺引流。
外伤性鼓膜穿孔或耳部肿瘤可能引发血性耳漏,常伴随突发性耳痛、耳鸣。外伤后需避免耳道进水,肿瘤需通过CT确诊后行手术切除如乳突根治术、颞骨部分切除术。
脑脊液耳漏多因颅底骨折导致,表现为无色透明液体持续流出,可能伴有头痛、恶心。需立即卧床并抬高头部,通过β2-转铁蛋白检测确诊,严重时需行硬脑膜修补术。
外耳道疖肿或急性中耳炎可引起剧烈耳痛,耳廓周围红肿发热。疖肿需局部涂抹莫匹罗星软膏,中耳炎需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避免掏耳刺激,冷敷可缓解肿胀。
胆脂瘤型中耳炎或耵聍栓塞可能导致传导性听力减退,伴随耳闷、耳鸣。胆脂瘤需手术清除如开放式乳突切除术,耵聍栓塞可由医生用生理盐水冲洗取出。
日常需保持耳道干燥,游泳时使用防水耳塞,避免用力擤鼻。饮食宜补充维生素C如柑橘、猕猴桃和锌如牡蛎、坚果,适度进行有氧运动增强免疫力。出现持续耳漏超过3天或伴随高热、眩晕时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