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位性皮炎的确诊需结合典型症状、病史和医学检查,常见表现为皮肤干燥、剧烈瘙痒和反复发作的皮疹。
1、典型症状识别:
异位性皮炎的特征性症状包括皮肤干燥脱屑、局部或全身性瘙痒,皮疹好发于面部、颈部、肘窝和腘窝等部位。婴幼儿期多表现为面部红斑伴渗出,儿童期以肘窝和腘窝的苔藓样变为主,成人期常见慢性肥厚性皮损。瘙痒常在夜间加重,搔抓会导致皮肤增厚和色素沉着。
2、病史评估要点:
需详细询问个人或家族过敏史,约70%患者合并过敏性鼻炎、哮喘等特应性疾病。发病年龄多在婴幼儿期,病程呈慢性复发性,症状可随季节变化,冬季加重夏季缓解。需排除接触性皮炎、脂溢性皮炎等相似疾病,职业暴露史和近期用药史也有助于鉴别诊断。
3、医学检查方法:
皮肤科医生会进行体格检查评估皮损分布和形态,必要时进行皮肤活检。血清IgE检测和过敏原测试可辅助诊断,约80%患者血清IgE水平升高。皮肤点刺试验或斑贴试验有助于明确诱发因素,但需注意假阳性可能。严重病例需评估是否合并皮肤感染等并发症。
日常护理应避免过度清洁和使用碱性洗剂,沐浴后立即涂抹无刺激保湿霜。选择纯棉透气衣物,室温保持在22-24℃为宜。记录饮食和接触物有助于识别诱因,适当补充Omega-3脂肪酸可能改善皮肤屏障功能。急性期可配合冷敷缓解瘙痒,避免搔抓导致继发感染。建议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增强体质,但出汗后需及时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