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体周围炎症可通过抗生素治疗、激光治疗、手术清创、种植体表面处理、种植体取出等方式干预。种植体周围炎通常由菌斑堆积、咬合过载、全身性疾病、种植体周围骨吸收、种植体设计缺陷等原因引起。
1、菌斑控制:
口腔卫生不良导致菌斑堆积是种植体周围炎的主要诱因。日常使用冲牙器清洁种植体邻间隙,配合含氯己定的漱口水抑制细菌繁殖。每3个月进行专业洁治,采用碳纤维刮治器清除种植体表面菌斑生物膜。
2、咬合调整:
异常咬合力会破坏种植体-骨界面结合。通过调磨对颌牙尖降低咬合高度,制作弹性咬合垫分散应力。夜间磨牙患者需佩戴硬质颌垫,种植体周围出现叩痛或松动时需立即进行咬合力检测。
3、全身因素:
糖尿病患者的种植体周围炎风险增加3倍。血糖控制不佳会影响白细胞吞噬功能,需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长期使用双膦酸盐药物可能引发颌骨坏死,此类患者应推迟种植手术。
4、骨吸收处理:
种植体周围垂直骨吸收超过2mm需干预。采用引导骨再生术植入Bio-Oss骨粉,覆盖胶原膜促进新骨形成。伴随深牙周袋时可行翻瓣手术,使用Er:YAG激光去除感染肉芽组织。
5、种植体取出:
种植体松动度达到Ⅱ度以上或持续溢脓需拔除。采用反向扭矩扳手旋出种植体,骨缺损区植入自体骨块。6个月后评估骨愈合情况,可考虑短种植体或穿颧种植等替代方案。
种植体周围炎患者需增加维生素C和锌的摄入,促进胶原合成。避免吸烟和酒精摄入,吸烟者的种植体失败率提高2.5倍。术后3周内进食软食,使用超软毛牙刷45度角清洁种植体颈部。定期进行种植体周探诊检查,探诊深度超过5mm伴出血提示炎症复发风险。骨结合良好的种植体通过规范治疗可保留率达85%,但反复感染或严重骨吸收需及时拔除避免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