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咽峡炎主要表现为发热、咽痛、口腔疱疹,可通过抗病毒治疗、对症支持、口腔护理、饮食调整及隔离防护等方式干预。该病通常由柯萨奇病毒A组感染引起,具有自限性。
功能主治:通利血脉,养阴生肌。 内服:用于瘀血阻滞,胃痛出血,胃、十二指肠溃疡;以及阴虚肺痨,肺结核的辅助治疗。 外用:用于金疮、外伤、溃疡、瘘管、烧伤、烫伤、复创之创面。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0ml,一日3次,或遵医嘱。 外用,用医用纱布浸透药液后敷患处,感染...
1、发热:
起病初期多突发高热,体温可达39-40℃,持续2-4天,可能伴随寒战或头痛。婴幼儿易出现热性惊厥。物理降温可选择温水擦浴,药物退热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持续高热不退或反复发热超过3天需就医。
2、咽痛:
咽部充血明显,吞咽时疼痛加剧,婴幼儿常表现为拒食、流涎。检查可见软腭、悬雍垂等处散在灰白色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可用生理盐水漱口缓解疼痛,严重者可短期使用利多卡因凝胶局部镇痛。
3、口腔疱疹:
特征性表现为咽峡部1-2毫米直径的疱疹,周围有红晕,2-3天后破溃形成黄色溃疡。保持口腔清洁可用康复新液含漱,避免继发细菌感染。疱疹破溃期需避免酸性或刺激性食物。
4、全身症状:
部分患者伴有乏力、食欲减退、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儿童可能出现腹痛、呕吐等消化道表现。保证充足休息,每日饮水量应达1500毫升以上,必要时可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
5、传染特性:
主要通过粪-口或呼吸道飞沫传播,潜伏期3-5天。发病第一周传染性最强,需隔离至症状消失后7天。患者餐具应煮沸消毒,密切接触者可服用板蓝根等预防。
患病期间建议选择温凉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避免过热或坚硬食物刺激溃疡面。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日开窗通风2次。恢复期可逐步添加富含维生素B族的食物如香蕉、燕麦,促进黏膜修复。注意观察尿量及精神状态,出现嗜睡、尿量减少等脱水表现应及时就诊。痊愈后需更换牙刷等口腔用品,预防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