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功能

乳糖不耐受需要停止母乳喂养吗

2025-04-21

274次浏览

乳糖不耐受可通过调整喂养方式、补充乳糖酶、选择低乳糖配方奶等方式处理,通常由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继发性肠黏膜损伤、早产儿发育不全、基因遗传、肠道菌群失衡等原因引起。

母乳喂养前15分钟口服乳糖酶制剂,或将母乳与无乳糖配方奶混合喂养。少量多次哺乳可减轻肠道负担,单次哺乳量控制在60-90ml,间隔2-3小时喂养。

选择含β-半乳糖苷酶的制剂,如Lactaid、Colief、Kerulac。酶制剂需在每次哺乳前添加至母乳中,37℃静置15分钟使乳糖充分分解。注意观察是否出现皮疹等过敏反应。

重度不耐受者可选用低乳糖配方奶含乳糖≤2g/100ml或深度水解配方。大豆配方奶需谨慎使用,可能引发交叉过敏。替代喂养期间需监测体重增长曲线。

继发性不耐受可能与轮状病毒感染、克罗恩病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水样便、肠鸣音亢进等症状。急性期可采用无乳糖饮食,原发病控制后逐步恢复母乳。

补充鼠李糖乳杆菌GG株、布拉氏酵母菌等益生菌。避免使用抑制肠黏膜修复的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母亲饮食减少奶制品摄入可降低母乳乳糖浓度。

哺乳期母亲需保持钙质摄入,每日食用豆腐、深绿色蔬菜、无乳糖酸奶等替代乳制品。婴儿可进行被动操促进肠道蠕动,抚触腹部时顺时针方向按摩。定期检测尿半乳糖浓度评估耐受情况,生长发育迟缓需及时就诊。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和低聚糖对肠道菌群建立具有不可替代作用,非必要不建议完全停喂。

好文章,值得分享给更多人

内容链接已复制

快去粘贴给你的好友吧

我知道了

为您推荐

最新问答

猜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