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踝肿胀可通过抬高患肢、冷热敷交替、弹性绷带包扎、非甾体抗炎药使用、康复训练等方式治疗。脚踝肿胀通常由运动损伤、静脉回流障碍、痛风性关节炎、韧带撕裂、心力衰竭等原因引起。
1、抬高患肢:
将脚踝抬高至心脏水平以上,利用重力促进静脉回流。建议每天进行3-4次,每次持续20-30分钟,可配合枕头垫高。此方法适用于运动后肿胀或久站导致的水肿,能有效减轻组织液渗出。
2、冷热敷交替:
急性期48小时内采用冰袋冷敷,每次15分钟间隔2小时,可收缩血管减少出血。72小时后改用热敷,促进血液循环加速代谢。注意避免冻伤或烫伤,皮肤敏感者需隔毛巾操作。
3、弹性绷带包扎:
使用压力梯度为20-30mmHg的医用弹力袜或绷带,从足尖向小腿缠绕。需保持均匀压力,避免过紧影响动脉供血。适用于静脉功能不全或淋巴回流障碍患者,每日穿戴不超过8小时。
4、药物缓解:
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塞来昔布、双氯芬酸钠可缓解炎症性肿胀。痛风急性发作需口服秋水仙碱或别嘌醇。心力衰竭患者需遵医嘱使用呋塞米等利尿剂,用药期间监测电解质平衡。
5、康复训练:
韧带损伤后2周开始踝泵运动,坐位缓慢屈伸踝关节。平衡训练包括单腿站立、踮脚尖行走,每天3组每组10次。严重骨折术后需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器械辅助训练,逐步恢复关节活动度。
日常饮食需控制钠盐摄入,每日不超过5g,多食用含钾丰富的香蕉、菠菜。避免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适度进行游泳、骑自行车等低冲击运动,运动前充分热身。选择鞋帮较高的运动鞋提供支撑,老年患者建议使用防滑拐杖。若肿胀持续超过72小时伴皮肤发绀、剧烈疼痛或发热,需及时排查深静脉血栓或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