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功能

口腔癌术后重建手术是怎么做的

2025-05-25

170次浏览

口腔癌术后重建手术主要通过皮瓣移植、骨组织修复、显微外科技术、口腔功能重建和美学修复五种方式恢复患者外观与功能。

1、皮瓣移植:

常用游离皮瓣或带蒂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如前臂桡侧皮瓣、股前外侧皮瓣等。手术中将皮瓣血管与颈部血管吻合,确保血供。皮瓣选择需考虑缺损大小、位置及供区功能影响,术后需密切观察皮瓣存活情况。

2、骨组织修复:

下颌骨缺损常采用腓骨瓣、髂骨瓣移植,通过塑形钛板固定恢复颌骨连续性。上颌骨缺损可使用颞肌筋膜瓣联合钛网支撑。骨瓣需携带滋养血管,术中精确塑形以匹配咬合关系,术后需影像学评估骨愈合。

3、显微外科技术:

采用手术显微镜完成血管神经吻合,血管吻合精度达0.3-0.8毫米。重点修复舌下神经、面神经分支等,恢复舌体运动与面部表情。技术难点在于辨别受区血管神经走向,术后需抗凝治疗预防血栓。

4、口腔功能重建:

通过舌体再造、软腭成形等恢复吞咽与语言功能。舌缺损超过1/2时需折叠皮瓣塑形舌尖,软腭缺损采用咽后壁瓣修复。术后需语言训练改善发音清晰度,配合吞咽造影评估功能恢复。

5、美学修复:

结合3D打印技术预制修复模型,精确恢复面部对称性。鼻唇沟、口角等细节采用局部皮瓣调整,必要时配合文饰技术改善唇色。二期手术可进行瘢痕修整或脂肪移植优化轮廓。

术后康复期需保持口腔清洁,使用氯己定含漱液预防感染;饮食从流质逐步过渡至软食,避免过硬食物损伤修复区;定期进行张口训练防止颞下颌关节僵硬;戒烟戒酒降低复发风险;修复后牙齿缺失患者建议6个月后行种植牙修复。功能锻炼应持续6-12个月,配合语言治疗师进行吞咽与发音训练,每年需进行口腔镜检与影像学随访。

好文章,值得分享给更多人

内容链接已复制

快去粘贴给你的好友吧

我知道了

为您推荐

最新问答

猜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