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黑色素瘤早期可能表现为无症状的黑色斑块,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溃疡、出血、疼痛及淋巴结肿大。典型症状主要有黏膜黑斑增大、颜色不均、边界模糊、表面溃烂、功能障碍。
1、黏膜黑斑增大:
初期多为单发黑色或棕褐色斑块,直径常超过6毫米,生长速度明显快于普通色素痣。斑块可能出现在牙龈、颊黏膜、硬腭等部位,部分患者伴有轻微隆起,需与生理性色素沉着鉴别。
2、颜色不均:
病变区域常呈现深浅不一的杂色,如黑色、褐色、灰色甚至红色混合分布。颜色不对称性是恶性指征之一,可能提示肿瘤细胞增殖活跃,需及时活检确诊。
3、边界模糊:
边缘呈锯齿状或不规则放射状,与周围正常黏膜分界不清。部分病例可见卫星灶主病灶周围出现微小色素斑点,这种浸润性生长模式是恶性肿瘤的典型特征。
4、表面溃烂:
中晚期病变表面易发生糜烂或菜花样溃疡,触碰易出血,可能伴有腐臭味。溃疡经久不愈且进行性扩大时,需警惕肿瘤已侵犯黏膜下层及肌层。
5、功能障碍:
肿瘤侵犯舌体可影响言语和吞咽;累及颌骨可能导致牙齿松动;转移至颈部淋巴结时可见硬质无痛肿块。晚期可能出现远处转移至肺、肝等器官的相应症状。
口腔黑色素瘤患者应避免吸烟、饮酒等刺激因素,保持口腔清洁使用软毛牙刷。饮食建议高蛋白、高维生素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鱼汤、蒸蛋、果蔬泥等。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发现异常色素沉着及时就诊,术后患者需每3个月复查一次,监测是否有复发或转移迹象。日常注意观察淋巴结状态,避免阳光直射口腔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