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炎主要表现为肛门坠胀、黏液便、排便疼痛、里急后重及便血。症状发展通常从早期轻微不适逐渐进展为持续性的肠道功能紊乱。
1、肛门坠胀:
直肠炎症刺激直肠黏膜神经末梢,引发肛门区域持续压迫感或下坠感。早期表现为久坐后不适,可能伴随排便不净感。炎症加重时,坠胀感可持续存在,部分患者需频繁蹲厕缓解症状。
2、黏液便:
直肠黏膜分泌亢进导致粪便表面附着透明或白色黏液,严重时可见黏液单独排出。黏液分泌量与炎症程度相关,溃疡性直肠炎患者可能出现脓血性黏液。该症状易与肠易激综合征混淆,需结合肠镜鉴别。
3、排便疼痛:
排便时肛门或直肠区域灼痛或撕裂样疼痛,常见于溃疡性直肠炎或放射性直肠炎。疼痛程度与黏膜损伤范围相关,可能伴随排便后数小时持续隐痛。部分患者因疼痛恐惧形成排便抑制,加重便秘症状。
4、里急后重:
直肠敏感度增高导致频繁便意,但排便量少或仅排出黏液。每日可达10-20次,夜间症状减轻是与痢疾鉴别的关键。长期里急后重可能引发肛窦炎或痔疮等并发症。
5、便血:
轻者为粪便表面鲜红血丝,重者可见暗红色血块或果酱样便。出血源于黏膜糜烂或溃疡,缺血性直肠炎可能出现突发大量血便。持续性便血需警惕克罗恩病或直肠癌变可能。
直肠炎患者建议采用低渣饮食减少肠道刺激,避免辣椒、酒精等刺激性食物。适量补充水溶性膳食纤维如燕麦、香蕉可改善排便性状。症状持续超过两周或出现体重下降、发热等全身症状时,需及时进行肠镜检查明确病因。适度温水坐浴可缓解局部不适,但需避免长时间久坐压迫肛周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