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瘤性结肠息肉是否严重需结合病理类型、大小及数量综合判断。体积较大、绒毛状结构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息肉癌变风险较高,多发性息肉需警惕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可能。
1、病理分型:管状腺瘤癌变率约5%,绒毛状腺瘤可达25%-40%。混合型腺瘤恶性潜能介于两者之间,病理报告需明确腺上皮异型程度。内镜下黏膜切除术适用于直径<2cm的局限病变。
2、息肉大小:<1cm息肉癌变率<1%,1-2cm约10%,>2cm可达46%。超声内镜可判断浸润深度,直径≥3cm广基息肉建议外科肠段切除。
3、数量因素:单发息肉癌变风险较低,同时存在3个以上腺瘤需缩短复查间隔。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结肠遍布数百息肉,40岁前癌变率100%,建议全结肠切除。
4、伴随症状:便血、肠梗阻提示可能恶变,CEA升高需排除转移。窄带成像技术可鉴别表面微血管形态,pit分型有助于判断病变性质。
5、干预措施:小息肉可行EMR/ESD切除,进展期病变需腹腔镜手术。术后每3年肠镜随访,遗传性息肉病患者需每年筛查胃十二指肠息肉。
日常需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每日补充300g以上深色蔬菜。规律进行有氧运动,控制红肉及加工肉制品摄入。戒烟限酒,保持BMI<24,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5年例行肠镜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