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肺插管患者可通过机械通气支持、抗感染治疗、循环功能维护、营养支持和并发症预防等方式提高生存率。白肺通常由重症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肺水肿和创伤性肺损伤等原因引起。
1、机械通气:采用有创机械通气维持氧合,根据血气分析调整呼吸机参数,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减少呼吸机相关肺损伤。俯卧位通气可能改善氧合。
2、抗感染治疗:针对病原体选择敏感抗生素,如美罗培南、万古霉素、卡泊芬净等。需进行痰培养、血培养明确致病菌,结合降钙素原等炎症指标评估疗效。
3、循环支持: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密切监测中心静脉压、乳酸等指标,及时调整液体治疗方案,预防容量过负荷。
4、营养干预:早期启动肠内营养支持,选择高蛋白配方。对于胃肠功能障碍者,可补充谷氨酰胺、ω-3脂肪酸等免疫营养素,维持正氮平衡。
5、并发症防治: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应激性溃疡和呼吸机相关肺炎。定期进行气道管理,加强体位引流。监测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指标。
白肺患者需在重症监护病房接受多学科团队治疗,包括呼吸治疗师调整通气策略、营养师制定个体化营养方案、康复师指导早期活动。家属需配合医疗决策,了解病情变化和预后评估。保持环境清洁减少交叉感染风险,探视时做好防护措施。医疗团队会根据每日评估调整治疗方案,部分患者可能需要体外膜肺氧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