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感染是由致病性细菌侵入人体引起的疾病,常见类型包括皮肤感染、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消化道感染和败血症。细菌感染可通过直接接触、飞沫传播、污染食物等途径传播,典型表现为发热、红肿、疼痛或化脓。
1、皮肤感染:
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常引起毛囊炎、疖肿或蜂窝组织炎。感染部位出现红肿热痛,可能伴随脓液渗出。轻度感染可通过局部消毒处理,严重者需口服抗生素如头孢氨苄或阿莫西林。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是预防关键。
2、呼吸道感染:
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可导致肺炎或支气管炎。症状包括咳嗽、胸痛、黄绿色痰液。胸部X线可确诊,治疗常用阿奇霉素或左氧氟沙星。老年人和儿童易发展为重症,需警惕呼吸困难等进展症状。
3、尿路感染:
大肠杆菌是主要致病菌,表现为尿频尿急和排尿灼痛。尿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升高,轻症可自愈,中重度需使用磷霉素或呋喃妥因。每日饮水2000毫升以上有助于冲刷尿道,性行为后及时排尿可降低感染风险。
4、消化道感染:
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通过污染食物传播,引发腹痛腹泻和呕吐。便培养可明确病原体,轻症补液即可,严重脱水需静脉补液联合环丙沙星治疗。食物充分加热、饭前洗手能有效阻断传播。
5、败血症:
细菌入血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常见于免疫力低下人群。表现为高热寒战、呼吸心率加快,血培养阳性可确诊。需住院静脉注射广谱抗生素如美罗培南,同时进行器官功能支持。及时处理感染灶是预防恶化的关键。
预防细菌感染需建立三道防线:日常加强手卫生和环境卫生管理;出现疑似感染症状时避免滥用抗生素;高危人群可接种肺炎疫苗、流脑疫苗等特异性预防制剂。均衡饮食保证蛋白质和维生素摄入,适度运动增强免疫力,慢性病患者需严格控制基础疾病。若出现持续高热不退、意识改变或皮肤瘀斑等严重症状,应立即就医进行血培养等检测,延误治疗可能导致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