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泻可通过蒙脱石散、胰酶肠溶胶囊、消旋卡多曲等药物治疗,通常由胰腺功能不全、乳糜泻、肠道菌群紊乱、胆道梗阻、短肠综合征等原因引起。
1、胰腺功能不全:
胰腺分泌的脂肪酶不足导致脂肪消化障碍,可能与慢性胰腺炎、胰腺切除术后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粪便油腻恶臭、体重下降等症状。治疗需补充胰酶制剂如胰酶肠溶胶囊,同时限制每日脂肪摄入量低于40克。
2、乳糜泻:
麸质蛋白诱发小肠绒毛萎缩,影响脂肪吸收,可能与遗传易感性、自身免疫反应等因素有关。典型症状包括腹泻、腹胀及营养不良。严格无麸质饮食是基础治疗,重症可短期使用泼尼松控制炎症反应。
3、肠道菌群紊乱:
长期抗生素使用或饮食失衡破坏肠道微生态,导致脂肪分解吸收异常。建议补充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等益生菌,每日摄入300克发酵乳制品有助于菌群定植。
4、胆道梗阻:
胆管结石或肿瘤阻碍胆汁排泄,影响脂肪乳化过程,常伴皮肤瘙痒、陶土样便。解除梗阻需行ERCP取石或胆管支架植入术,术前可短期使用熊去氧胆酸促进胆汁流动。
5、短肠综合征:
广泛肠切除后吸收面积不足,剩余肠道代偿期内需静脉营养支持。康复期采用低脂要素饮食,分6-8次少量进食,配合生长抑素类似物奥曲肽减少肠液分泌。
脂肪泻患者需长期监测体重和营养指标,每日保证30分钟步行促进肠蠕动,烹饪选用橄榄油等中链脂肪酸,避免高纤维食物加重腹泻。急性发作期可口服蒙脱石散保护肠黏膜,持续3天未缓解需进行粪便脂肪定量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