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肛与痔疮可通过发病机制、症状表现、解剖位置、并发症及治疗方式等方面进行区分。
1、发病机制:
脱肛是直肠黏膜或全层经肛门脱出,多因盆底肌松弛、长期腹压增高导致。痔疮是肛垫下移或静脉曲张形成,与久坐、便秘等诱发肛周静脉回流障碍有关。两者病理基础不同,脱肛属于解剖结构移位,痔疮属于血管病变。
2、症状表现:
脱肛典型表现为肛门肿物脱出,初期可自行回纳,后期需手动复位,常伴肛门坠胀感。痔疮以便血、肛门瘙痒为主,内痔脱出多能自行缩回,外痔形成疼痛性硬结。脱肛脱出物呈环状,痔疮脱出多为分叶状。
3、解剖位置:
脱肛病变位于直肠末端,涉及直肠黏膜或肌层。内痔位于齿状线以上,外痔位于齿状线以下,混合痔跨越齿状线。直肠脱垂范围通常超过痔疮病变区域。
4、并发症:
脱肛可能引发黏膜溃疡、肠管嵌顿坏死,长期脱垂导致肛门失禁。痔疮并发症包括血栓形成、贫血、肛周湿疹。脱肛对排便功能影响更显著,痔疮出血风险更高。
5、治疗方式:
轻度脱肛采用提肛运动、硬化剂注射,重度需行Altemeier手术或Delorme手术。痔疮优先选择饮食调节、痔疮栓太宁栓、马应龙栓、普济痔疮栓,严重者行痔环切术或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
日常需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燕麦、火龙果,避免久蹲久坐,练习凯格尔运动增强盆底肌。脱肛患者应控制慢性咳嗽、便秘等腹压增高因素,痔疮患者需保持肛周清洁。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嵌顿出血时需及时就医,通过肛门指诊、肠镜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