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肝可能由长期过量饮酒、营养不良、代谢异常、肝炎病毒感染、遗传易感性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戒酒、营养支持、药物治疗、并发症管理、定期监测等方式干预。
乙醇代谢产物乙醛直接损伤肝细胞,每日酒精摄入量男性超过40克、女性超过20克持续5年以上,肝细胞脂肪变性风险显著增加。减少饮酒量至安全范围或完全戒断是核心干预措施。
长期酗酒者常伴随蛋白质、维生素B族缺乏,影响肝脏脂肪代谢功能。补充优质蛋白如鱼肉豆类,增加深色蔬菜摄入可改善肝细胞修复能力。
酒精干扰线粒体β氧化过程,导致甘油三酯在肝内蓄积形成脂肪肝。规律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配合低脂饮食有助于改善脂质代谢。
合并乙肝或丙肝病毒感染时,酒精会加速肝纤维化进程。此类患者需同步进行抗病毒治疗,常用药物包括恩替卡韦、索磷布韦等。
酒精脱氢酶ADH1B和ALDH2基因多态性决定个体对酒精敏感性,携带缺陷基因者更易出现肝损伤。基因检测可辅助评估风险,需严格禁酒。
酒精肝患者日常需严格遵循低脂高蛋白饮食,优先选择清蒸鱼、鸡胸肉等易消化蛋白来源,搭配燕麦、荞麦等全谷物。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骑行、椭圆机训练,避免剧烈运动加重肝脏负担。定期监测肝功能指标和肝脏超声,肝硬化患者需限制钠盐摄入预防腹水。出现黄疸、腹围增大等表现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