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罗恩病引起肠道狭窄可能由慢性炎症反复发作、纤维组织增生、肠壁水肿增厚、肉芽肿形成、肠管痉挛收缩等原因引起。
1、慢性炎症:
克罗恩病特征为消化道慢性透壁性炎症,炎症因子持续刺激肠黏膜导致溃疡形成。反复愈合过程中胶原沉积增加,逐渐形成瘢痕组织。这种病理改变多见于回肠末端和结肠,炎症活动期肠壁充血肿胀可加重管腔狭窄。
2、纤维化增生:
长期炎症激活成纤维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等促纤维化因子过度分泌。细胞外基质中胶原蛋白异常堆积,形成不可逆的纤维性狭窄。纤维化程度与疾病持续时间呈正相关,狭窄段肠管失去正常蠕动功能。
3、肉芽肿反应:
约半数患者出现非干酪样肉芽肿,由上皮样细胞和淋巴细胞聚集形成。肉芽肿体积增大可机械性阻塞肠腔,同时刺激周围组织增生。这种改变在病理活检中具有诊断价值,多见于肠壁全层。
4、肠壁水肿:
急性期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血浆蛋白渗出,肠壁各层明显水肿增厚。超声检查可见"靶环征",水肿使肠腔有效通过空间减少。这种狭窄多为可逆性,经抗炎治疗后可部分缓解。
5、痉挛性收缩:
炎症刺激肠神经系统异常放电,引发平滑肌持续性痉挛。痉挛段肠管出现功能性狭窄,钡餐造影显示"线样征"。这种动态狭窄可随病情波动,解痉药物可能改善症状。
日常需采用低纤维、低渣饮食减少肠道刺激,推荐鱼肉、嫩叶蔬菜等易消化食物。症状急性期可尝试热敷缓解痉挛,但需警惕肠梗阻征兆。定期进行肠镜监测狭窄进展,必要时考虑球囊扩张或狭窄成形术。维持治疗需持续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英夫利昔单抗控制炎症活动,配合益生菌调节肠道微生态。适度进行瑜伽、散步等低强度运动有助于改善肠道蠕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