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孕期间出血可通过卧床休息、黄体酮补充、止血药物、宫颈环扎术、紧急剖宫产等方式治疗。出血可能由先兆流产、宫颈病变、胎盘异常、宫外孕、凝血功能障碍等原因引起。
1、卧床休息:
轻度出血时建议绝对卧床,减少活动可降低子宫收缩频率。采取左侧卧位改善胎盘血流,避免提重物或长时间站立。观察出血量变化,若持续超过月经量需立即就医。
2、黄体酮补充:
针对孕激素不足导致的先兆流产,可肌肉注射黄体酮或口服地屈孕酮。这类药物能稳定子宫内膜,抑制子宫平滑肌收缩。用药期间需监测血孕酮水平,禁止自行调整剂量。
3、止血药物:
氨甲环酸、维生素K等药物适用于凝血功能异常引起的出血。氨甲环酸通过抑制纤溶酶原激活减少出血,维生素K可改善凝血因子合成。使用前需检查凝血四项评估适应症。
4、宫颈环扎术:
宫颈机能不全患者需在孕14-18周实施McDonald或Shirodkar手术。用不可吸收缝线加固宫颈内口,术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该手术能有效预防中期妊娠流产。
5、紧急剖宫产:
胎盘早剥或前置胎盘大出血时需立即终止妊娠。根据孕周选择古典式或子宫下段剖宫产,术中同步进行输血准备。胎儿娩出后需加强宫缩剂使用预防产后出血。
孕期出血患者应保持每日摄入60g优质蛋白质,如鱼肉、鸡胸肉等促进组织修复。避免辛辣刺激食物,补充铁剂预防贫血。建议穿着宽松棉质内衣,每日清洁外阴但禁止阴道冲洗。保持情绪稳定,每周进行2-3次30分钟舒缓散步,运动时需家属陪同。记录出血时间和性状,定期复查B超监测胎儿发育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