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增生可能由牙菌斑刺激、激素水平变化、药物副作用、遗传因素、白血病等因素引起。
口腔卫生不良导致牙菌斑堆积,细菌代谢产物长期刺激牙龈组织,引发慢性炎症反应。炎症促使牙龈成纤维细胞增殖,胶原纤维合成增加,表现为牙龈红肿、质地松软。日常需采用巴氏刷牙法,配合牙线及冲牙器清洁邻面,每半年接受一次超声洁治。
妊娠期雌激素水平升高可扩张牙龈毛细血管,增强组织对菌斑的反应性。青春期激素波动同样可能诱发牙龈血管增生,形成妊娠期龈炎或青春期龈炎。这类增生具有可逆性,产后或青春期结束后多自行消退,期间需加强菌斑控制并使用含氯己定漱口水。
长期服用苯妥英钠、硝苯地平、环孢素等药物时,约30%患者会出现药物性牙龈增生。这些药物通过抑制钙离子通道,干扰胶原酶活性,导致细胞外基质沉积。临床表现为牙龈乳头球状增生,严重时可覆盖牙冠。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配合牙龈成形术治疗。
遗传性牙龈纤维瘤病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表现为儿童期即出现的广泛性牙龈增生。病理检查可见胶原纤维束增粗,成纤维细胞数量异常增多。增生组织常覆盖牙冠2/3以上,需通过牙龈切除术联合正畸治疗恢复功能。
白血病患者因白细胞浸润牙龈组织,可能出现牙龈苍白肿胀伴自发性出血。增生可能与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障碍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牙龈坏死性溃疡。需立即血液科就诊控制原发病,口腔护理采用软毛牙刷避免创伤。
日常饮食应增加维生素C含量高的猕猴桃、西兰花等食物,减少精制糖摄入。适度进行有氧运动改善全身血液循环,刷牙时采用改良Stillman法按摩牙龈。若增生持续进展影响咀嚼或出现溃疡,需及时进行组织活检排除恶性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