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儿心律不齐可能由母体缺氧、脐带受压、心脏结构异常、染色体异常、宫内感染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吸氧治疗、胎心监护、药物干预、手术矫正、抗感染治疗等方式改善。
孕妇贫血或呼吸系统疾病可能导致血氧饱和度下降,胎盘供氧不足引发胎儿代偿性心律不齐。建议孕妇进行血常规检查,轻度缺氧可通过左侧卧位、吸氧缓解,重度需住院监测。
脐带绕颈、扭转或受压会影响胎儿血液循环,导致短暂性心律不齐。通过超声检查评估脐血流指数,改变体位或进行体外胎位旋转可改善,持续异常需考虑提前分娩。
胎儿室间隔缺损、房室传导阻滞等先天性心脏病可能表现为心律不齐,通常伴有心腔扩大或瓣膜反流。孕中期需进行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严重者需注射地塞米松促进肺成熟,出生后可能需普萘洛尔或胺碘酮治疗。
21三体综合征、18三体综合征等常合并心脏传导系统畸形,多表现为持续性心动过缓或房室传导阻滞。需通过羊水穿刺确诊,出生后可能需安装临时起搏器,部分病例需进行房间隔造口术。
巨细胞病毒、弓形虫等病原体侵袭胎儿心肌会导致心肌炎性反应,表现为频发早搏或室上性心动过速。母体血清学筛查阳性者需使用阿奇霉素、螺旋霉素治疗,新生儿期需监测心肌酶谱。
孕妇应每日记录胎动次数,避免仰卧位睡眠和剧烈运动,保证每日摄入60mg铁元素及400μg叶酸,孕晚期每周进行胎心监护。出现胎动减少或胎心率持续>160次/分、<110次/分时需急诊处理,分娩方式需根据胎儿心律不齐类型及孕周综合评估,部分复杂心律失常患儿出生后需进行射频消融或心脏再同步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