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肠炎可通过调整喂养方式、补充益生菌、口服补液盐、抗生素治疗、静脉补液等方式治疗。新生儿肠炎通常由喂养不当、肠道菌群失衡、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免疫系统不成熟等原因引起。
1、调整喂养方式:
母乳喂养者需注意母亲饮食清淡,避免摄入高脂或刺激性食物。人工喂养者可选择低乳糖或无乳糖配方奶粉,少量多次喂养减轻肠道负担。喂养器具需严格消毒,避免二次污染。
2、补充益生菌:
双歧杆菌、乳酸菌、布拉氏酵母菌等益生菌可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益生菌需用40℃以下温水冲服,避免与抗生素同服。持续补充2-4周可改善腹泻症状。
3、口服补液盐:
WHO推荐的低渗口服补液盐能预防脱水,每公斤体重补充50-100ml/天。补液时需遵循少量多次原则,每次5-10ml,间隔10-15分钟。呕吐严重者可尝试冰镇补液盐。
4、抗生素治疗:
细菌性肠炎需根据药敏结果选用阿莫西林、头孢克肟、红霉素等抗生素。疗程通常5-7天,需完成全程治疗。病毒性肠炎禁用抗生素,避免加重肠道菌群紊乱。
5、静脉补液:
重度脱水患儿需住院进行静脉补液治疗,常用0.9%氯化钠注射液和5%葡萄糖注射液。同时监测电解质水平,纠正酸中毒。静脉营养支持适用于合并喂养不耐受的患儿。
护理期间需记录排便次数和性状,保持臀部皮肤清洁干燥。母亲哺乳期应增加维生素摄入,人工喂养者需严格按比例冲调奶粉。出现持续发热、血便、尿量减少等症状需立即就医。适当进行腹部按摩促进肠蠕动,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加重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