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脑出血可通过控制血压、康复训练、心理疏导、饮食调整、定期复查等方式调养。脑出血通常由高血压、动脉硬化、脑血管畸形、凝血功能障碍、外伤等原因引起。
1、控制血压:
高血压是脑出血的主要诱因,日常需监测血压并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减少钠盐摄入,每日食盐量不超过5克。避免情绪激动和剧烈运动,遵医嘱服用降压药如氨氯地平、缬沙坦、氢氯噻嗪等。
2、康复训练:
肢体功能障碍患者需在发病后2周开始被动关节活动,逐步过渡到主动训练。语言障碍者可进行发音练习和吞咽功能训练。康复过程需循序渐进,避免过度疲劳,配合针灸或理疗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3、心理疏导:
脑出血后易出现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家属应给予充分情感支持,鼓励患者参与社交活动。严重心理障碍需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必要时短期使用舍曲林、帕罗西汀等抗抑郁药物。
4、饮食调整:
选择低脂高蛋白食物如鱼肉、鸡胸肉、豆腐,每日摄入500克新鲜蔬果。吞咽困难者改为糊状饮食,避免呛咳。限制动物内脏和油炸食品,适量补充核桃、深海鱼等富含ω-3脂肪酸的食物。
5、定期复查:
出院后每月复查血压、血脂和凝血功能,每半年进行头颅CT或MRI检查。监测用药不良反应,及时调整抗凝药物如华法林、阿司匹林的用量。出现头痛、呕吐等异常症状需立即就医。
脑出血恢复期需保持适度活动如散步、太极拳,避免提重物和屏气动作。卧室保持通风和适宜温湿度,床边加装护栏防跌倒。长期卧床者每2小时翻身拍背,预防压疮和肺炎。家属应学习急救知识,备好硝酸甘油等应急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