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白内障可通过手术治疗、光学矫正、药物治疗、定期随访、视觉训练等方式干预。该疾病可能与先天性遗传、代谢异常、外伤感染、孕期因素、并发性眼病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瞳孔区发白、眼球震颤、畏光流泪、视力低下等症状。
对于严重影响视力的儿童白内障,手术是首选方案。常见术式包括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手术时机需根据患儿年龄、视力发育情况综合评估,通常建议在3-6月龄后实施。术后需配合严格的屈光矫正和弱视训练。
暂未达到手术标准的患儿可采用框架眼镜或角膜接触镜矫正屈光不正。高度数远视镜片可补偿晶状体缺失的屈光力,接触镜能减少影像放大率。需每3-6个月复查屈光度变化,及时调整镜片参数避免形觉剥夺性弱视。
合并葡萄膜炎时需使用糖皮质激素滴眼液如氟米龙、抗生素滴眼液如左氧氟沙星。散瞳药物如阿托品可预防虹膜后粘连。全身用药适用于代谢性疾病导致的白内障,如半乳糖血症需严格无乳糖饮食配合护肝治疗。
每3个月需进行视力筛查、眼压测量和眼底检查。婴幼儿采用Teller视力卡评估,学龄儿童使用标准视力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可监测视网膜发育情况,眼电生理检查能早期发现视神经功能异常。
术后需持续进行遮盖疗法和精细目力训练。红绿滤光片训练可改善双眼视功能,计算机辅助训练系统能提升视觉敏感度。每天2小时针对性训练配合家庭康复,持续至视觉发育关键期结束约8-10岁。
儿童白内障管理需建立多学科协作体系,眼科医生与视光师、康复师共同制定个体化方案。日常补充维生素A、DHA等营养素促进视网膜发育,避免剧烈运动防止人工晶体移位。建立屈光档案跟踪至青春期,及时处理继发性青光眼、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家长应掌握单眼遮盖操作和视力监测方法,定期进行视功能评估调整康复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