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可通过肛门疼痛、分泌物异常、反复感染、硬结肿块、排便异常等方式判断。肛瘘通常由肛周脓肿、克罗恩病、外伤感染、结核感染、直肠肛门手术等原因引起。
1、肛门疼痛:肛瘘患者常出现持续性或间歇性肛门疼痛,疼痛程度与瘘管位置及感染状态相关。典型表现为排便时疼痛加剧,可能伴随灼热感或胀痛。日常可通过温水坐浴缓解症状,严重者需就医排除脓肿形成。
2、分泌物异常:肛周皮肤持续潮湿是典型特征,可见脓性、血性或黏液性分泌物污染内裤。分泌物多由瘘管内壁炎症渗出导致,需每日用生理盐水清洗患处,保持局部干燥。出现恶臭分泌物提示需抗生素治疗。
3、反复感染:肛瘘易继发肛周脓肿,表现为红肿热痛反复发作。感染多与瘘管引流不畅有关,急性期需口服头孢克肟、左氧氟沙星等抗生素。形成脓肿时需切开引流,避免感染扩散至直肠间隙。
4、硬结肿块:皮下可触及条索状硬结通向肛管,按压可有分泌物溢出。瘘管形成后可能触及纤维化管道,需通过直肠指诊或MRI明确瘘管走向。复杂性肛瘘需挂线疗法或瘘管切除术治疗。
5、排便异常:部分患者出现排便不尽感或粪便污染瘘管开口。直肠内瘘可能引起里急后重,需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必要时行括约肌保留手术。
日常需避免久坐压迫患处,选择宽松棉质内裤减少摩擦。饮食宜清淡少辣,推荐燕麦、火龙果等高纤维食物,配合提肛运动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症状持续两周以上或伴随发热需立即就诊,排除结核性肛瘘等特殊感染。术后患者应定期复查,预防假性愈合或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