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列缺失是指口腔中全部或部分天然牙齿丧失的病理状态,主要分为单颌缺失、部分缺失和全口缺失三种类型。
1、单颌缺失:
单颌缺失指上颌或下颌中全部牙齿缺失。常见于老年人长期牙周病导致牙槽骨吸收,或外伤、肿瘤切除术后。这类患者常伴随咀嚼效率下降50%以上,可能出现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修复方式以全口义齿为主,需特别注意基托与牙槽嵴的密合度。
2、部分缺失:
部分牙列缺失指颌骨上存在剩余天然牙但未达完整牙列。多由龋病、牙周炎或先天缺牙引起。根据肯尼迪分类可分为四类,其中第三类单侧游离端缺失最常见。修复可选择活动义齿、固定桥或种植义齿,需评估余留牙的牙周状况和咬合关系。
3、全口缺失:
全口牙列缺失指上下颌均无天然牙存留,多发生于严重牙周病患者或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患者。会导致面部塌陷、发音障碍和消化功能减退。全口种植修复可恢复80%以上咀嚼功能,但需满足牙槽骨高度大于10毫米的条件。
4、功能影响:
牙列缺失后咀嚼效率可降低至正常值的20%-30%,迫使患者选择软食导致营养失衡。长期缺牙还会引起牙槽嵴萎缩,每年垂直吸收约0.5毫米。前牙缺失会影响唇部支撑,造成"瘪嘴"面容,后牙缺失可能导致咬合垂直距离降低。
5、修复时机:
建议拔牙后3-6个月进行修复,此时牙槽骨吸收趋于稳定。即刻种植可在拔牙同期进行,但要求无急性感染。对于骨质疏松患者,需先进行骨增量手术。修复后每6个月应复查义齿贴合度,定期进行口腔黏膜检查。
牙列缺失患者日常应保持义齿清洁,每日用软毛刷和义齿清洁剂清洗,夜间浸泡在清水中。饮食注意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适量食用坚果、乳制品等富含矿物质食物。避免用前牙啃咬硬物,定期进行口腔肌肉训练如鼓腮运动。全口义齿使用者建议每年进行1次基托调整,种植义齿需每半年进行专业维护。出现黏膜压痛或义齿松动时应及时就诊,避免发生创伤性溃疡。